印乐法师刚上任少林寺住持,第一时间砍掉多年被诟病的1988元高价香和扫码功德箱,引发全国关注。
一夜之间,少林的“烟火气”变了,游客们再也不用被“扫码武僧”追着要钱。
而寺内还规矩重整,资料翻阅也免费。
站在人声鼎沸的少林山门外,能感觉到空气里都多了分清净。
其实,关于少林寺是佛门净土还是商业帝国的争论,这些年热度一直下不来。
上到释永信下台的风波,下到每个买过票、被拉着扫码的普通游客,每个人都带着问题或疑惑,期待着一场真正的洗牌。
7月底,释永信被调查,官媒连环通报,新住持印乐法师临危受命。
第二天,他就让人看到“天翻地覆”的新气象:寺里的高价香全部撤走,扫码功德箱和二维码挂脖的武僧一起消失,那些付费才能看到的少林资料,如今都能随手翻阅。
要说这“三把火”烧得快、烧得狠,真是让人意外。
展开剩余85%但只要稍微深入了解,谁都明白,这些改变其实是对外的第一层。
表面上香火免费、布施回归传统,无非是先把那一层俗气的“买卖味”压下去,好收拢纷杂、乱象四起的少林——可里面的水有多深,没人心里没数。
真正难啃的骨头,是这些年来少林逐渐形成的“经营模式”:旗下关联公司一堆,门票分成复杂,还有海外收益、直播、禅宗音乐大典、文创、药局……据说2019年少林寺游客量高达420万人次,旅游收入12亿元打底,下属药局光一年也超八千万营收。
这些生意,已经成了实打实的产业链。
说起来,释永信在少林寺商业化的26年里,高价香、门票、演出、寺院下院承包,甚至IP授权一路铺开。
普通游客到少林,几张香票、扫码捐款都成日常,本就希望求一份清净,最后却被“消费主义”浸泡得头晕眼花。
久而久之,清修的气息越来越淡,围绕香火功德的争论、批评也越来越多。
直到少林寺高层变动,才有机会停一停,重新考虑这条路是不是走远了。
印乐法师其实并不算外来者。
他在白马寺一干就是20年,被佛教界认作“有章可循的模范生”。
白马寺也是收费,但除了门票几乎很难再向游客要钱——香不用钱;开光不用钱;疫情前食堂随缘分餐,不收分文。
整个寺院主打“农禅并重”,方丈带头下地劳动,僧人每周日常学习,从学者到田间劳作两手抓。
一位常去白马寺的老信众曾经说,那里天天能看到晒着的粮食,僧众清晨打坐,晚上礼佛,僧人与游客都能各得其所,不分贵贱。
寺院的钱从哪儿来?
2006年,印乐法师牵线,让印度政府捐了5000万卢比在寺旁建佛殿,2010年印度总统还亲自来剪彩。
这是商业化,但精准把控了对象和分寸。
你要说白马寺“清贫吗”?
其实经济账比谁都会算。
白马寺同样要活动场所、照料僧人、修缮寺院,哪一样不花钱?
但他们没靠摁着香客取利,靠的不是从穷游旅人的荷包掏钱。
合法合规、见得光的方式把钱找回来,坊间更赞。
所谓“轻商业化”,其实就是明明白白设门槛、见好就收。
可回头看少林这二十多年,商业化到后面成了几乎一切活动的终点。
寺里老僧未必真懂经营,但利益分层的机制却是层层嵌套。
释永信掌门的这些年,外面看社交媒体上千奇百怪的议论,里头可能还有更多无声的阻力。
管理层换了,新上任的掌门还得摸清家底、理顺各种关系。
行走过职场的人都懂,层级之间的“柔性对抗”很难彻底打破——有人消极怠工,有人借口政策,完事照旧;有的“老油条”能玩转规章,把激进的改革悄悄耗光。
印乐法师上任后,除了查账、定规,还直接恢复了早晚课,要求和尚们手机统一保管,并把农耕列入周末强制打卡项目。
寺里不少年轻僧人一脸茫然,但老僧则露出久违的安稳。
今年还成立了禅武文化研究院,计划三年内把少林七十二绝技整理成数字化教材,据说还要联合人大建研究基地,宣传、传承另起新炉。
看似“回归清净”,实则是以一种更稳妥、更有制度感的方式让少林寺重新立起来。
而景区方面也配合,7月31日起所有游客实行线上预约购票,访客量虽难免波动,但体验确实比以往顺畅不少。
再比如,少林新气象一出,网络上顿时沸腾。
有人说,这才是寺庙的本意;也有人质疑,能不能维持住,“三把火”过后,是不是又“烟消云散”。
更有宗教界人士出来探讨,现在的寺院到底要怎样平衡“养活自己”与“安顿人心”的关系。
有个年轻网友说,小时候幻想少林武僧像电影里一样“扫地静修、偶尔露一手武艺”,现实却成了和功德箱对话;如今希望老印能烧到骨头里,不要只刮表皮。
可我觉得,所有对少林的期待,归根到底,是替自己找一份精神净土。
你看现代社会,哪里都充满了“收益论”,连庙门前也难得争个净地。
其实商业化并不可怕,怕的是迷失了本心,把手段当成了目的。
寺庙养庙、文创推广、弘法布施,合理赚钱没人反对,只要不是靠骗、靠抢、靠层层盘剥。
譬如日本三津寺,为了修葺庙宇,索性和酒店捆绑,游客到庙里经过正殿直达酒店,入住期间还能亲身体验写经和静坐。
大家高高兴兴,庙有钱修,酒店凭“禅”拉客,佛门庄严不减,收入和信仰搞成良性互动。
泰国双龙寺则干脆把游客引导路线规划好,规范功德行为,又专门开发适合外来游客感受的佛教体验项目。
两条路,但都有一条“不过度、不失本”的绳在兜底。
所以说,印乐法师带少林走的,也许不是一条彻底回到“苦修”的路,而是想把那种“度”的拿捏能力找回来。
让生意不过分;让香火有敬意,没压力;让信众进门是心甘情愿,不是被反复劝捐。
作为中国佛教最响亮的IP,少林这场自下而上的拨乱反正,其实也给无数在商业化岔路口徘徊的庙宇上一课。
谈商业,如果能做到让人觉得“花钱值、得自在”,又有文化输出的能力——这才是现代寺庙真正的活法吧。
不过说到底,少林寺的“洗牌”只是个开头。
现实远比上交功德箱、香火免费来得复杂。
外界的股东/景区管理公司,内部的“老人”与“新人”,都在暗暗较劲。
每一次历史洗礼,都是利益与信仰的博弈。
当香火的热度平息、扫码的便捷消散,真正考验僧人智慧和定力的时候,才刚刚开始。
你说三把火够不够?
也许不够,但至少烧出了希望;哪怕火焰微弱,也比夜色中无声的苟且更值得被记住。
关于未来,大家都拭目以待。
也许慢一点,也许会有反复,但只要方向大致没错,哪怕跌跌撞撞,少林早晚有一天会归回它该有的清净。
我们普通人,不过是路过山门的看客,却都对那座千年古刹的明天隐隐心怀祝福。
发布于:四川省钱龙配资-10倍杠杆配资平台-炒股10倍杠杆合法吗-在线开户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